发布时间:2025-10-17 11:25:35    次浏览
前段时间老罗曾经在微博上打下包票锤子T3绝对不会缺货,已经有大量现货放在仓库中只等着发布会开了以后开卖了。可是今天仍然有人出来和老罗唱反调了,知名行业分析师孙昌旭昨天在微博中称根据他深入供应链了解到的消息,锤子科技即将发布的Smartisan T3备货真的不多,发布会之后可能还是要经历抢购。 为什么在产量这件事情上面,就这么容易出问题呢?不仅仅是今天的锤子T3,之前老罗就在T1上面栽过跟头,最近锤子还有一个难兄难弟——一加,一加科技在今年6月发布的一加3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大规模现货,以前小米、魅族等厂商也无一例外地经历过产能不足的危机。那么为什么产能会一次又一次地成为手机厂商的拦路虎呢?而有前车之鉴的厂商们为什么还在前赴后继的跳入产能不足的坑里呢? 手机的开发分为以下几个过程:设计、采购、测试、生产和销售。设计过程,一般由设计师和工程师共同完成,不过有些厂商是设计师主导,有些则是工程师。设计完成后是和材料以及元器件供应商的谈判、计划、购买,完成采购订单之后才能开始测试和生产过程。测试容易理解,就是按照前期设计生产出样机之后,要测试手机的各项表现、可靠性等。而量产过程最为痛苦,设计落实到实物,生产线上一般会问题百出,所以厂商的工程师们一般在生产阶段都是住在工厂的,遇到问题,就地解决。最后的物流和服务,这两项就需要厂商极强的规划能力、生产线控制力和线下掌控力) 不幸的是,以上的每一个过程都有可能摧毁一家手机厂商产品的产能,这也是为什么会发生那么多产能危机的案例了。设计问题,设计产能≠实际产能在手机的量产阶段,每家厂商都会为自家的手机设立设计产能,也就是预计中希望有的产能,可是一般来说如果对于供应链的掌控力不够,会发生材料良品率不足、材料工差过大导致组装质量不高甚至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现严重的设计问题等情况,导致实际产能大大减少。如果是初创公司,那么因为经验的不足,在生产过程中会不断地发生前面的这些问题。 而老牌大厂则要好很多,即使在设计上有很大的技术难度,但是也能控制好在生产上的良品率,比如根据索尼工程师的说法,因为设计上的“奇葩”,索尼的设计产能一般来说偏低,一天只有5千台左右,不过因为在索尼已经有极强的开发经验、供应链和生产线掌握程度,所以实际产能很接近设计产能,5千台也就能够接受了。 而且如果初创公司在生产过程中如果遇到原材料问题或者是设计问题,那么与要承担的不仅仅是时间成本的耽误,经济的损失更是难以承受,如果要改模具,那么动不动上千万也是有可能的,就算是材料良品率问题,一片LCD200块,一个外壳100多,一块主板好几百,别说上万台了,几千台也不是穷酸的初创公司能够承受的。不过也有些追求不高的公司会直接将良品率不高的原材料强行塞给组装厂家进行生产,最后卖出去的手机全是问题,这种情况相信读者们都遇见过。 生产线问题,和代工方还有采购方的磨合而生产手机并不是材料给组装厂家别人就能够给你组装出来的,在生产过程中,工人需要学习,生产线需要改造,不同难度的部件需要分配不同的人员,可是这些也不是厂商想就能得到的待遇,如果订单不够大,那么工厂方面也不会对于这家手机厂商的生产工作投入太多精力,这样一来就更容易发生良品率不高的问题。 同样的还有供应商,手机厂商在元器件和材料供应商面前也是不好过的,例如一加3的缺货,原因就是三星方面的Amoled“产量不足”,可是事实上三星自己的手机从来都不会缺少Amoled屏幕,供应商不配合,或者是将好的产品留给自己和其他客户,那么拿不到货源的厂商也只能干瞪眼。 这一切问题,都需要厂商和供应链长达多年的合作之后,才会有较为理想的生产条件。例如苹果,和富士康多年的合作,苹果在富士康中投资建造了多条生产线,每年也有世界上最大量的订单投放给富士康,所以两者的配合一直是天衣无缝。国内厂商也有例子,小米曾经因为高通处理器供货不足导致产能不足,可是从小米2开始,小米每年都会派出工程师前往美国和高通方面一起做研发和调试,就这样逐渐赢得了高通的信任,两家公司的合作也越来越多。 囤货问题,现货真的不能太多有些读者可能觉得产能问题这么难解决,为什么不在上市之前完成所有的生产工作,将质量没有问题的手机拿来销售。这个问题非常好解释,现货囤货越多就代表着越大的风险,如果上市之后销售情况不理想,那么仓库中的手机就都成了废铁一般,而这些手机可都是真金白银堆起来的。并且也不是每个厂商都有那么大量的现金流去生产如此多的手机进行囤货的,大部分都是拿钱去生产一部分,卖掉之后再拿收入继续投入生产,如此往复。 并且除了钱之外,大批量的生产如果遇到了质量问题,那么这批生产线上的产品就都废掉了,所以我们常常能够听到某家手机厂商某个批次的手机有质量问题,或者是有专业人士建议购买哪个批次的手机。每个批次的手机量越少,那么遇到质量或者良品率低这样的问题的时候就能够及时止损。小批量、多批次的生产是保证收益最大化、质量最佳化的关键之处。各个手机厂商现在都会频繁地开会讨论后面一个月或者几个月的设计产能,预测这个产能的依据就是前面的销售额、预约购买数量、搜索指数、论坛帖子热度、微博话题热门程度、黄牛党炒到什么价格等等因素。为的就是使产量能够刚刚满足销售需求,不至于备货过多。 其实产能不足这种事情厂商和消费者们都不愿意看到,用户们买不到想要的手机,厂商也要承担着媒体和消费者“饥饿营销”的质疑,不仅仅不能够使收益最大化,对品牌的名声也是有害无利。所以我们也能看见现在刘作虎的无奈,还有以前老罗和雷军都遇到过的困难。如果可以,还是要给那些拿得出优秀产品的小公司一点支持和鼓励,在产能这两个字眼上,他们的付出远比我们看到的多。【本文图片来自网络】